一
沅水下游之滨,雪峰山脚,洞庭湖之西,陶渊明笔下,桃花安静盛开的地方,我的故乡------寺坪小镇。没有你想象中的繁华,也没有你渴望中的那么高端大气。我的故乡,一直以小家碧玉的风姿,呈展在世人面前。这里,不习惯尘世纷扰,不习惯你高声的喧嚣,甚至不习惯你一阵轻微的咳嗽。这里,只习惯白云无声的流淌,群鸟飞翔,山岚巍峨挺拔,独自墨绿;适合沅水,穿越历史,从云贵高原咆哮而来,到这里,忽地温柔如一首王唯的田园诗,而李清照的蚱蜢舟,就在其碧波间横直荡漾。
寺坪,适合你,适合我,适合孩子们,学生们,在这块土地上张开翅膀,适合,他们的童心,在这里做一场梦的畅想,适合一首诗,为之轻轻酬唱。
我常常暗自庆幸,我就住在这样的小镇,她是我生长的母土。我庆幸,每天是不远处校园的晨钟,将我唤醒,夜半的熄灯铃,又将我送归梦乡------那是伴我成长的母校。
二
说起母校,寺坪中学,喔,我总是欲言又止,总是想淋漓表达,却又鸦雀无声。30年前,也就是1985年,我挑着一个旧木箱,一床棉被,走进她敞亮的课堂。1989 ,我又无声离开了她。这一离别,也就一个恍惚,26年了-------幻如梦。尽管,我的家,就在母校的不远处,近得每天能看见她的炊烟,近得每天能听见学弟学妹们朗朗的书声,近得每天都能遇到,昔日恩师们得眼睛。对母校而言,我只是她放飞的千百万只小小鸟中的一只。只是,我这只小小鸟,一直蜗居在故乡没有翱翔天空。我离母校太近了,近得我几乎不敢抬头去正视她。我怕母校看见我内心的愧疚与胆怯。
三十年了,一些鸟儿们,在这里安居又离别,只有母校依旧苍翠;三十年,昔日的恩师们,有的调走,有的退休,有的流完最后一滴汗水,永远的丢下了他们手里的粉笔头,离开了他们耕耘的土地。。。。。。。三十年,该留给我多少思索?三十年,我也偶尔追问自己,母校的么个角落是否还有我年少岁月的影子?
三
接到母校的电话,是前一个礼拜的事。是学校的文校长打来的。说来也巧吧,文老师是我三十年前的恩师,也是那年代教过我的,现在唯一还在寺坪中学任教的老师。
“学校研究决定,想请你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谈谈的你的诗歌,你的梦想,你这么多年的坚持与追求”这是文老师电话里的声音。说实话,接到老师的电话,我的心是沉重的。我问自己,我行吗,我能吗 ,不觉得愧对那些孩子们吗?我不愧对母校吗?昔日班级里的班长,学校的团支部书记,今天为了生计忙碌的我,如此简单而明了。闲时用一些文字来表达生命里的点点滴滴,写写诗歌与散文,与此而已。老师感觉到我的犹豫,鼓励我,来吧,母校期待,学弟学妹们期待。你在母校的的心里,在学弟妹的心里,早已是真正的诗人。
我是诗人?我很少这么想过,也许,我只是一个静心的,把生活当作诗歌来生活的人。当然,我也梦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正真的诗人。
好好准备一下吧,母校给你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把你逐梦的精神,传承给孩子们。准备什么?我有什么准备?我的心灵,一贫如洗。我就如一个茶杯,别人以为我的杯子里装满了茶,而我自己清楚,我是空的。
而一切还是那么开始了,就如一部电影的开幕,一个故事的开始。一个蹩脚的主人公,走上了前台。
四
学校的周校长已经开车来了,他说他应该亲自开车来接我。他说这既是对我个人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在这个很多人认为知识不再重要的年代 ,我们教书人更因该把文化崇拜为自己的灵魂,把它高高的举过头顶,要不这世界真的会黯淡下来。这是现中国,千百万个老师队伍里普普通通的一位教书人,在车上给我说的一句话。
而我真的是空着手,去了我的母校。我想起90年代,一首风靡全球的华语歌曲《故乡的云》,我不知道这首歌的旋律,怎么突然一下就进入我的脑海。{我曾经是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我为我抹平创伤}。而此刻,唯一能能抹平我内心的空虚的,唯有母校对我的这份真切。
寺坪,我回来了,母校,我回来了。几十年,我是一直记得您,怀恋着您的,但我不知道,几十年了,您一直没把我抛弃或者遗忘。但我真没想到,我是母校建校以来,第一个以讲学的身份重回母校的人。而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根。在母校辉煌的历史上,人才辈出,不管是企业界,教育界,军旅界,文化界,慈善界,都有很多名家名人为母校挣得致尚的荣耀。而今天,母校把另一种荣耀却强加在我的头上。但我想,母校应该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培养我,鼓励我吧。
周老师告诉我,有关他与他爱人郭老师的一个真是故事。【他的爱人也是我非常尊敬的,现在也在寺坪中学,县市的优秀高级教师】。有一年暑假,他与郭老师一起到广东旅游,不管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他昔日的学生们陪拌。那些学生,有他记忆里深刻的,有在记忆里淡忘了的,有成绩优秀的,有成绩平平的,有听话的,有调皮的,有受过表彰的,更有受过惩罚的。。。。。。而今天,昔日的毛毛虫,今天都幻化为彩色的蝴蝶。孩子们,依旧亲切的呼他们老师,也有的唤他们为,周爸爸,郭妈妈。。。。。。在觥筹交错之间,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是自豪的,他们在孩子们身上找到了一个教书人的价值,找到了一种灵魂的归属。郭妈妈对周爸爸讲“老周,我们赶快看回家吧,我们要回家,好好的教书。看到这些个孩子,我们教书匠,还投个啥啊。。。。。足够了”这,也许就是中国现时代,所有教师们的心声吧。他们的话,我觉得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了现在所有教育战线上那些默默付出的群体,一种精神价值观的缩影。
我想,这次母校请我回家,与学弟妹们一亲交流,也莫不是,先给我的人生讲上一堂更深刻的课题。
五
会场上安静至极,上百双清澈透明的眼睛,一如我三十年前的自己,他们透明晶莹,无邪。 我不能仅用蓝天之蔚蓝形容,不能以大海之辽阔来形容,我觉得我应该用一滴清晨里的露珠来形容,如若上帝遗落的一颗颗珍珠。小,却包容着一个纯碎的世界,有时光之剑犀利,从空气中泄露,温暖着,让我的血,一下子感觉到沸腾。
孩子们,面对你们,我该说些什么,我真的害怕我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有屈于你们的天真与浪漫,以及对我的那份期待。说说我的梦想吧,又觉得你们的梦想比我更纯更真。
30年前,我与你们一样,一样的年华,一样的拥有好奇的眼睛和心灵。一样的有这一对想飞翔的翅膀。可是孩子们,今天,我与你们一样,在母校的面前,是一个一直飞翔着的孩子。我,今天唯一感觉欣慰的是,我依旧还记得三十年前每一个教过我的老师的名字,初一,初二,初三,一直到初四的{我在寺坪中学度过了我人生中最可贵的四年。}记得与我一起度过年少时光的每一个同学的名字。那些点点滴滴,那些丁丁小事,我真的记得。他们说我记忆力真好,其实孩子们,不是的,只是我觉得那段时光可贵,我没有办法忘记。我想,一个连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都不记得的学生,那是一件悲哀的事。如果连一起同桌同班的同学都忘了,那么这世界你还能记住谁?如果,我们有梦想,就应该从记得别人开始,好吗? 记得 ,是一种珍惜,记得,是一种感恩。孩子们,你知道吗,什么是老师?我觉得老师,就是一个曾经用教鞭棍,轻轻打过你的屁股,你毕业了,一直关注你,期望你在外正直善良有出息的那个人。同学呢?就是与你一起同吃,同住,同生活过很长时间的人,偶尔闹别扭,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成了你的兄弟和姐妹。
六
校园是一块静地,适合心灵的成长。适合诗歌,适合孩子诗歌般的年龄 。89年秋,我离别我的寺坪中学,考上了桃源县第三中学,那也是一所美丽的学校。在那里,发表了我的第一首诗歌。短短的三十几个字,开启了我诗歌的梦想 ,到现在,一晃,26年了。这二十六年来 ,我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一直能坚持下来,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我在人生之中的点点滴滴,如此而已。有人说,我是个诗人,还不如说,我是一个以诗意的方式生活着的人。我把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些事真的很小很细微,细得让人们忽略或忘记。那些小鸟,那些花草,流云,山岗,河流,还有养育我们长大的泥土,阳光,雨露,,,等等,都是我感恩崇拜得对象。其实,大自然的万物世界,与我们人一样,都不失为尊严,值的我们尊重和敬仰。
母校的老师们,我觉得你们用心良苦,你们要我谈论诗歌,梦想。我还不如谈论我们平凡的生活。我觉得,平凡的生活本身就是诗歌的一部分。生活告诉我,应该拥有和应该放弃的,应该尊重和应该鄙视的,应该热爱和应该仇恨的。而这些孩子们,还有你们,本身就是在书写这一首伟大的诗歌。而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言,诗歌在我的人生路上还只是个开始。而你们,都是我日常生活里,最闪亮的诗歌文字里的主角。今天,你们推我在台前,我就觉得我是个多年前逃学的孩子,犯了校规,罚站在讲台上,等待着老师的批评与教诲。 可是,我把这种批评与教诲,当作我一生的荣耀。
我把岁月交给了流浪
你却赠我一件卸风的华裳
我说我只是一只雀鸟
你说白云还在远方
我不知道几时再回
你说,孩子,明天好长
请别为我的离去或归来鼓掌
一滴雨露,怎么能回还一场春
《二》
回母校的时候
我是把头低着的
我几乎不敢抬头触及树枝上的鸟鸣
屋檐之上的天空
低着头,我,一个羞愧的孩子
双手空空
我把双手空空藏在裤兜里
回母校
我一无所有
但我必须得回去
年少时节的你
在门口瞭望,只担心
可爱的孩子们,把我当作异乡的客
《三》
我该什么时候还给你
我的肉体
或者我的
灵魂
我总是在这个时候
躲过你的眼睛
我抱紧自己
不让自己走失
我
像一个欠债多年流浪在外的不归者
再给我一点时间,好吗
让手里剩下的几张牌里
再写上
我对你的爱
七
我想,上面几行文字还算不上诗歌,母校,可我真的是以这种心境,来靠近您。 在无数次感觉到你的温暖之后,我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因为您,我是骄傲的。而这种骄傲,不是我一个人的。
听说今年母校又要重建了,科教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打造学生林园灵峰湖。。。。。我作为寺坪人,我是激动的。这么大的工程,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曾经在寺坪生活和学习过的校友们,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特的寺坪精神。我作为寺坪人,作为寺坪精神的一部分,我感觉到无比的荣耀。
"教育是什么 ,留给后代人财富。物资上的,留给下一代共享,精神上的,愿永世传承。而作为一代一代的教师们,仅此追求,再无其他”,这是寺坪中学的周校长 ,在我的演讲会结束的时候,留给学生们的。我想,这朴素语言,不仅仅只代表着寺坪中学那些老师们,或许,更代表了我们中国的教师们,毕生的追求吧。在此,我因该来一次永恒的鞠躬礼,来献给我的母校,献给天下所有灵魂的工程师。
分享到:
Copyright © 2020-. 桃源县寺坪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736 - 6850048 学校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寺坪乡金陵村
备案号:湘ICP备14016912号-1 湘公网安备 43072502000258号 技术支持:常德求实网络